课程发展与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与历史沿革 |
“岩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基础学科。
“岩体力学”是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自从全国专业调整后,岩体力学也就成为了地质工程等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基础学科。
1981年6月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制定了“岩体力学”教学大纲,高等地质院校工程地质专业四年制工程地质教材“岩体力学”第一版由肖树芳、杨淑碧编写,该教材经1985年3月原地质矿产部工程地质教材编审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审稿会议审定,全书30万字,1987年5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授课时数为40-50学时,作为高等地质院校水文及工程地质专业即目前的地质工程专业“岩体力学”教材。
“岩体力学”(肖树芳、杨淑碧编)自1987年出版以来,曾多次加印,最后一次为1999年12月第四次印刷,本书得到了读者的好评。
为了适应本科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使用专业的情况,新的“岩体力学”(刘佑荣、唐辉明编)于1999年9月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36万字,授课时数50学时。该教材有如下特色:
① 把岩体作为力学介质或材料研究,但不同于一般的其它力学介质,它存在裂隙、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及非连续性,同时具有应力场,本书将岩体视为岩块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地质体来研究;
②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解决岩体力学问题的能力,即按体现工程地质模型-物理力学模型-计算模型-岩体力学问题求解和评价的思路组织教材内容;
③ 结合国家现行规范、规程和标准组织教材内容。
总体上,该教材博采了近年来国内外同类教材之所长,反映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岩体力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本较材不仅体系合理,内容充实,而且实用性强。
我校自设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后专业调整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岩体力学”课程是地质工程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我校2001年以前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现地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采用肖树芳、杨淑碧编(1987)的“岩体力学”教材,授课时数为50学时;2001年以后至今改用刘佑荣、唐辉明编(1999)的“岩体力学”教材,授课时数为40学时,供地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使用。同时,该教材也可供我校勘察技术与工程及安全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使用。
|